很多人對于日本武士的了解大多是來源于影視劇,熒幕上的日本武士刀法高超,讓人不由驚嘆。但是那些畢竟只是后人演繹的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見過他們的真實樣子,1876年天皇廢止了武士隨身帶劍的權利,并開始推進建立常備軍,武士走向衰亡。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拍攝于明治維新時期的老照片帶著大家來看看真實的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產生于平安時代(唐朝中后期),最初這些武士只是地方領主的私人武裝,后來被朝廷用于消滅反抗力量,武士群體逐漸被中央政權承認,成為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這張照片中是身穿盔甲的日本武士,畫面中這位武士額頭部分的大片是沒有頭髮的,這可是不是他的發際線倒退了,而是有意為之。這種頭型叫「月代頭」,主要是為了在搏殺的時候防止頭髮散落影響視線。
日本武士理論上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除了要擅長劍道、馬術、射箭等武藝,也須讀書、習漢文、練書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韜略更要精通。照片中的日本武士背著羽箭,手拿「和弓」,腰間還掛著武士刀。
身著甲胄手拿武士刀的日本武士,畫面中能夠看出日本武士一般都會在腰間掛著兩把刀,一短一長,其中長叫「打刀」,主要用于開闊環境作戰,短的叫「肋差」,是武士在狹小空間作戰的兵器,比如巷戰,此外這種短兵器也用于破甲。
全副武裝的日本武士。日本武士的思想體系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日本人并未全部吸納這些思想,他們更強調武士對于主人的「忠」,可以隨時為主人犧牲。除此外,日本武士還苦修禪學,在很多日本電影中都能看到日本武士靜心打坐的橋段,禪道雖使他們參透了生死,但也造成了他們對于生命和人性的冷漠。
拍攝于1863年的日本武士與荷蘭外交人員,距今已有156年。早在1640年荷蘭人就已經開始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作為當時日本了解西方世界的唯一窗口,荷蘭人不僅將西方的產品輸入進來,還將先進的醫學、科技傳入日本,奠下了日本早期的科學根基,對于日本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當時,日本人甚至將西方科學技術統稱為蘭學,可見荷蘭人當時對于日本的影響。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府的統治開始動搖。
公元6世紀,佛教經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很快受到了日本氏族們的支持,到了13世紀,佛教已逐漸滲透到日本平民的生活中,并成為日本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緩解了氏族間的紛爭,也間接影響了民間的吃肉習慣,因為佛教認為吃肉會下阿鼻地獄。公元675年,日本天皇頒布了「肉食禁止令」,使得日本人食肉量大大減少,這可能是造成古代日本人矮小的一個原因。照片中的日本武士貌似沒比手中武士刀高太多。
雖然他們身高不高,但日本武士的戰斗力可不低。作為統治階級,武士不事生產,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習練各種技藝,研究兵法韜略,再加上戰爭的洗禮,讓他們掌握了比較實用技戰術,因此在明朝中后期我國東南沿海倭寇肆虐,而明軍在與其作戰時總處于下風。照片中這名日本武士穿著一雙高底草鞋,最少有七八公分高。
其實在日本武士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群體,她們被很多人稱為「女武士」,其實這個稱呼是不準確的,她們應該被叫做「姬武士」,但并不是真正的武士。這些「姬武士」大多出身貴族,或是亡故武士的妻子,戰爭期間,武士大量戰死,為了保衛家園這些「姬武士」就會披甲上戰場。
「姬武士」中野竹子,她是中野忠順之女。她天資聰穎,7歲時跟著養父學習薙刀(ti dao),沒幾年就掌握了薙刀的精髓。會津戰爭中,藩主帶著會津藩的武士與新政府軍展開激戰,其中就包括中野竹子,由于雙方武器準備懸殊過大,最終她中彈戰死。其實就算沒有戰死,戰敗后她們的下場都很凄慘。戰敗后這些「姬武士」要麼嫁給勝利者做姬妾,要麼自裁。